2017年云南大学大气科学菁英班选拔办法
大气科学“菁英班”系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办学,从当年招录进校的全校理科专业范围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实行更高的培养标准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工作由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菁英班”按照“理论基础型”模式培养,加大推免研究生比例,旨在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一、菁英班简介
为弘扬双方精英教育的优良传统,共享校所双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协同育人,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于2014年开始联合举办云南大学大气科学本科“菁英班”。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制定“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菁英班”量身定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课程体系和相应的科研训练体系。
云南大学配备高水平教授团队为“菁英班”开设课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也选派优秀科学家参与“菁英班”本科生全程培养和教学活动,总体实行云南大学三年专业学习+大气物理研究所一年科研学习的培养模式。菁英班在学习方面采取学研结合、双方联合培养、联合配备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的方式,生活方面,采取辅导员加导师的双轨制管理。学校有计划地选送学生参加双方举办的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班,派遣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实践及实习活动。目前,大气科学“菁英班”已成为中科院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重要的硕博研究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二、相关政策
1、“菁英班”学生除了可同等享受云南大学各类奖学金外,根据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还可享受“IAP”专项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奖学金),同时每年集体参加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夏令营或相关暑期活动。
2、“菁英班”学生按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学生参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各类学术会议和科研实践活动,可较早接受现代大气科学研究工作的训练。同时在云南大学完成三年专业课学习后,大四年级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进行科研学习。
3、“菁英班”本科毕业生优先向大气物理研究所推荐深造,也可通过选拔录取到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完成学业后可到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科学研究,也可出国进一步深造。
4、云南大学加大“菁英班”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不低于35%)(所有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需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基本条件,具体政策按当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5、对“菁英班”实行“选拔+退出”的动态管理。有违纪行为、有补考科目或单个学期课程加权平均低于70分的学生,将在第一、二学年内分流到大气科学专业班,同时从专业班选拔一定数量优秀学生补充加入“菁英班”。其他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可按学校专业分流规定,先转入专业班,再通过选拔进入“菁英班”。
三、选拔人数及选拔方式
1、每年开学阶段前两周面向全校一年级理工科类学生选拔(武警国防生、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除外),择优录取。
2、选拔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按总成绩排名确定录取名单。
3、笔试内容以考察数学、物理为主(难易度参考高考)。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英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考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通过选拔录取为“大气科学菁英班”的学生,专业由原专业变更为“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大纲、课程设置及上课安排按照“大气科学”专业安排进行,录取为“菁英班”学生之后不可再调整专业。
四、咨询和报名方式
1.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报名表,并且到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1417会议室或迎新接待处进行现场确认,也可直接在这两处现场报名。
2.现场确认和现场报名时间:2017年8月24-27日。
3.咨询方式:可直接到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1417&1419室咨询,也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咨询。联系人:陈老师,chenbing@ynu.edu.cn;冯老师,taofeng@ynu.edu.cn。
五、其他
1、已被录取为菁英班的学生正常参加军训活动,军训结束后即到大气科学菁英班报到、学习,学籍转入大气科学菁英班。
2、菁英班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分流,不可调整专业。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2017年8月23日
附录一:2017年大气科学菁英班选拔咨询QQ群
附录二:2017年大气科学菁英班选拔在线报名表
附录三:云南大学大气科学菁英班外聘导师介绍
陆日宇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的研究,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获得"学笃风正"奖和"赵九章优秀青年科技奖"。
廖宏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5篇。
卞建春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在"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LAGEO)工作,主要从事中层大气过程研究和大气过程可预报性研究。199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课题等。
范可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国家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荣誉。
韩志伟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男,1967年5月生,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近年来主要从事大气化学成分的演变机理以及辐射和气候效应研究,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科技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百人计划"等项目。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挪威卑尔根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所长。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先后8次赴珠峰、3次赴南极、14次赴北极、5次赴雅鲁藏布大峡谷、4次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开创了《山地环境气象学》研究领域,重点研究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